樓市調整看估價制度
15-12-2015
官方及業界的數據均顯示樓價回落,受惠於按揭壓力測試,近年入貨或轉按業主的負擔能力遠較上一周期為高,加上市場以用家主導,樓價應該不會出現像1997年般滾雪球式下跌的局面。但此處有一個盲點,即使絕大多數業主的供樓負擔不成問題,較大幅度的下調仍是有機會出現。
無容置疑,於2010年金管局要求銀行為按揭申請進行壓力測試、收緊第二套按揭住宅的壓測標準後,類似上一個樓市周期大量投資者過度借貸的情況已不 存在。市場以用家為主,上一次大跌市大量物業被拋售減債的情況應該不會出現。一句話:絕大多數業主持貨能力強,自住用家持貨意願高,欠缺在市況疲弱下平售 單位的誘因。
少量低價成交足以拖低樓價指數
問題在於,要樓價出現較大調整,並不需要有大量物業減價──只要回想一下今年二手市場的表現就可發現:近年的樓價上升,其實欠缺大量成交支持。個別 屋苑年中出現少量創新高成交,在統計上便令整體樓價上調(所謂「乾升」)。同理,目前市場氣氛觀望,加上經濟有放緩跡象,只要極少量的業主因任何原因要賣 樓套現,在現水平有需要急讓單位,便需要減價求售。在現階段普遍看淡後市的情況下,減價幾個百分點吸引力不足,可以預期各區陸續出現「乾跌」的現象──少 量成交,成交價明顯較高位有所調整。
出現少量成交帶動整體樓價波動,有兩方面因素:其一是壓力測試及眾多辣招,不單大幅提升投資者的買賣成本,也對用家的按揭槓桿有嚴重影響,市場上財政條件略為不足的都難以入市,整體買賣少了,樓價走勢自然只由少量成交帶動;另一個因素是市場的估價制度。
估價機制「造就」大市波動
銀行要批出一宗按揭申請,除了要看申請人的償還能力,也要看抵押物業的估值。大致上,本地住宅的估值主要參考新近成交,此點在原則上完全合理──經 濟學上,所謂合理價,不就是市價嗎?類似單位的新近成交自然是估價最佳坐標。但此個最合理的標準,也容易造就傻瓜接火棒的遊戲──任何人不管是出於「購買 心頭好」、被市場氣氛蒙蔽而以高價購入單位,此個成交價便成為新的估價坐標。
情況其實不一定不可改變,例如在估價時,適當參考回報率,已可能減少少量成交挾高整體估價的情況──不管是九十年代或近10年的升市,樓價升幅都遠 高於同期租金升幅。銀行批核按揭必須先行估價,如果估價的權重中,適當加強租金回報的參考,或可減少專業估價追逐少量新高成交的局面,長遠而言,甚至可令 樓價的波幅收窄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2月15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