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市難跟足股市跌幅
5-9-2015
港股近期隨外圍調整,樓市中一個熱門話題是樓價會否隨股市下調。宏觀而言,股市下跌,負財富效應下,可以預期樓市將有一定壓力;但由於官方近年大力干預,樓市形態與過去不大相同,調整可能會較為溫和。
過去廿多年,恆指較急遽的大跌有3次,分別是97年金融風暴、08年金融海嘯及11年歐債危機;由最高位至最低位,三次跌幅分別是55%、60%及26%;同期樓價跌幅大概為54%、13%及不足5%。除了97至98年樓價幾乎跟足恆指調整外,其後2次股市大跌,樓市都未有跟足。幾次股市大跌,樓價各有不同跌幅,自有不同原因。但觀乎現時樓市結構,似不具備類似97年,與股市同步大跌的條件。
1997年的樓市的一大特色,是處於高度放任狀態,除了按揭成數有所限制,政府對其他大致不管。投資者購入多個單位,大可向不同銀行申請按揭,反正銀行之間不會交流按揭紀錄,只要申請人沒有欠債不還紀錄,很容易由不同銀行取得多個物業的按揭。借款容易,市場氣氛又一面看好,結果在97年,市場有13萬宗二手成交,大至上每8個單位便有一個在年內轉手。樓市流通率高,反映市場可能已經過熱,投資者比重亦大,跌市時如一時周轉不靈,便唯有將手持單位放售減債,形成跌市循環。
但近年在政府辣招及金管局逆周期措施下,增加了的印花稅令投資者交易成本上升、按揭信貸資料庫及壓力測試不但局限了投資者的按揭槓桿,亦確保了借款人(不管其為用家抑或投資者)有一定的負擔能力。
而以成交量計,2011、2012年二手住宅成交量分別只有6萬多宗,在眾多招數陸續推出後,2013、14年的二手成交量更跌至3.6萬宗及4.3萬宗水平。
由於入市的買家數量被壓制,即使樓價回調一、兩成,出現帳面損失的業主數量有限;加上自2010年起多項措施壓抑投資者入市;樓價下跌,一般用家也沒有壓力減價清貨,樓市難出現滾雪球式下跌。
簡單來說,如果政府近年沒有推出樓市措施,近年二手樓市成交量又維持於10萬宗以上偏高水平的話,遊資盡入樓市,一旦回落,跌幅驚人。但近年成交受壓,入市者以用家為主,而且平均按揭成數偏低,業主普遍持貨能力強。即使外圍有風吹草動,樓市也難見災難式下跌。
當然,樓價即使不會滾雪球式下跌, 也不代表樓價完全不受股市影響。港人只要有涉足股市,財富多少有點收縮。負財富效應下,有意入市的準買家取態料更為觀望,急於套現的業主亦難免要擴大議價 空間,近日市場已出現較大幅減價、已購入幾年物業蝕讓的個案。加上近期樓花供應增加、美息又可能上調,都會為樓價帶來一定壓力。
原文刊於iMoney 2015年9月5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