佔領漣漪──政府協助置業買民心?
28-10-2014
佔領行動持續,參加者以年輕人為主,有分析指出,新一代不滿建制,主要因素是經濟問題──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之餘,樓價高得難以負擔,引發青年不滿。我們不知道年輕人不滿建制主因是否全因經濟因素,但建制派有此想法,對樓市的影響不容忽視。
據報民建聯上周會見特首討論來年施政報告時提及,希望以貸款鼓勵青年創業、並建議初次置業人士購買600萬元以下物業時,印花稅可獲減半優惠。此 外,前特首董建華會見傳媒時亦提及,學生的部分不滿源於樓價高企,難以負擔,並呼籲社會予時間政府改善問題。似乎建制派傾向以經濟,特別是樓價高企,解釋 新一代何以不滿。
街上的示威者是否同意上述分析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親建制一方有此認知──表面上的政治問題,深層原因是經濟問題。某程度上,此一理解不能說是錯,學 術上,馬克思說下層建築(或經濟建築,Economic structure)決定上層建築(Super structure,包括政治和意識形態);實務上,1967年暴動後,當年港府亦有類似見解,間接推動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建公屋。
把政治問題化約為經濟問題,好處是前者不是港府單方面可解決,後者卻可由港府自行其是。如果民建聯和董建華的說法與港府的想法接近,不管佔領行動如何收科,可以預期,港府將在樓市、房屋政策上出現更大調整。不過,調整政策未必就會令樓價下調。
除了民建聯建議減初次置業人士印花稅外,其他類似思路的建議是重推首貸、自貸等資助計劃,協助初次置業人士入市。此類構想的共通優勢,是可較快推 出。但缺點亦明顯:勢將刺激入市需求,有可能進一步刺激細價樓價格上升,屆時政策的真正受惠者,將是放盤業主而不是初次置業人士。
當然,要協助市民置業,更王道的方法是增加住宅供應量。如果供應真的在可見未來大量增加,樓價可望稍為受壓(至於是否可壓至年輕人容易入市,進而怨氣稍減便難以估計)。
不過,此處有一個大前提:政府有能力大幅增加土地供應──透過行政手段,港府的確有能力在短期內加快土地供應,例如港鐵或市建局的項目可加快推出、 申請動工、預售的項目加快批核等。但長遠而言,如何大量增加住宅用地始終是大問題,尤其在今日政府政治能量不足的情況下,但凡改變用途、增加地積比等,都 是知易行難的措施。
持平而言,本屆政府已着力增加土地供應,上周官方數字顯示,未來數年住宅供應量達7.4萬伙,創近年新高。只要持之以恆,供應量可望持續上升。不 過,在此亦要考慮另一變數。7.4萬伙是按「樓花/現樓貨尾、施工中」的數字計算的;但近年建築業人手緊張,住宅施工量增加,是否可按時轉化為現樓,仍有 待觀察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0月28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