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山之石 –IMF的收招建議
23-1-2017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發表評論,提出如香港樓市成交持續減少至影響經濟時,港府應考慮調整樓市辣招—適度減少印花稅,但認為有關按揭的措施宜維持。IMF又估計,雖然利率趨升,但本地住屋需求強烈,相信年內香港樓價仍會上升。
不同國際組織評論本地樓市,總有隔靴搔癢之感。例如某機構指香港樓價全球最難負擔,絕對是事實,但根據其標準,則2003年的香港樓價一樣在極難負擔水平,令人懷疑有關標準的參考作用有多大。今次IMF的建議,某程度上也令人有類似的感覺。
報告一方面認為,港府對樓市的「加辣」措施,已有效遏止金融體系承受的風險;但也指出,印花稅的水平越高,會令本港樓市更為扭曲,故在市道轉向及炒風減弱時,應該撤回有關措施,但報告認為有關按揭的措施宜維持。
隔靴搔癢之感,來自IMF對本地社會、政治環境似乎全不了解。如估計樓價仍會上升,港府又如何找到充分理據,說服市民撤招有理?
在港府多次推出辣招後,樓價多年來仍輾轉向上,現任特首梁振英不爭取連任,新繼任者無論是何人,大概都難以承受「撤減辣招,樓價再升」的風險。新任特首甚至難以在樓市出現輕微下調時便先行減辣;原因在於此舉會予人「新特首托市」的印象,不利民望。對下一任特首來說,較安全的應對措施,是確定樓價轉向,甚至出現較明顯跌幅,才調整辣招。
此外,IMF又建議,減辣應先調整印花稅,但有關按揭的措施宜維持。建議背後的思維值得留意,估計是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,才得出有關結論:加徵不同名目的印花稅,目標是透過增加炒家、非香港居民、收租投資者的成本,令非自住需求下跌。當外來環境改變,非自住需求進一步萎縮時,理論上政府便可收招,以免令樓市扭曲。
但2009年以來收緊按揭指引,部份內容動機是加強風險管理,例如、正面按揭資料加入信貸資料庫、壓力測試、非自住物業按揭成數受限等,推出有關措施,與其說是「收緊」,不如說是「撥亂反正」。客觀上有「遏止投機資金入市」的效果,但此類措施的政策目標,都是控制樓按風險,避免借款人負擔過重;原則上不論市好市淡,都應該維持。
IMF的建議不是聖旨,對本港決策層而言,不過一份參考。但IMF對風險管理的考慮,卻可能與金管局思維吻合:未來樓價如見較大幅度回落,港府調整印花稅的可能性,料較金管局放寬辣招為高。
原文刊於iMoney2017年1月21日
如有任何關於按揭問題,可直接Whatsapp聯絡我們(+852 55966181)。